五子山傳奇
鄧建新 搜集整理
從田陽敢壯山往西約三公里,便是遠近聞名的田州鎮(zhèn)三雷村三今屯的五子山。相傳,這五座相連的土山坡是壯族始祖布洛陀五個兒子的化身。海撥分別為:老大154米,老二153米,老三150.5米,老四149米,老五146米高。雖然“山不在高”,但卻“有仙則名”。
當年,壯族始祖布洛陀定下每年農(nóng)歷三月初七、初八、初九連續(xù)三天三夜在敢壯山聚會后,便囑咐其五個兒子下山認“老同”(交朋友)。于是,五個兒子聯(lián)袂尋訪。一天,他們來到了三今屯,見這里山青水秀,人也熱情大方,就進村各自認為“老同”(交朋友),并一起喝了“同心酒”。他們把酒倒在一只大碗里,然后,賓主輪流用調(diào)羹舀起碗里的酒敬給對方喝,而對方也同樣用調(diào)羹舀回敬,如此這般地羹去羹回,直到日落西山,十個老同個個酒酣耳熱方停手。
布洛陀的五個兒子依依不舍地起身向老同告辭,三今的五個老同相送出門,一路上大家談笑風生,顯得十分投緣,不知不覺間來到了敢壯山腳下。布洛陀的五個兒子意興未盡,對老同說,既然大家來到了山腳下,何不上山再喝幾杯“同心酒”?五老同欣然應(yīng)允。又是酒足飯飽后,雄雞已唱三遍了,三今的老同起身告辭。布洛陀的五個兒子也相送老同下山,乘著酒興,不知不覺間,十個老同又來到了三今。三今的老同自然又拉布洛陀的五個兒子進屋繼續(xù)羹去羹回。如此周而復(fù)始“老同送老同”地鬧了三天三夜,大家都“情意綿綿”舍不得分開。
布洛陀的五個兒子自幼相處,一句話一個眼色之間,往往便可以意相通。再輪到五兄弟送老同到三今邊界時,五兄弟不約而同地說:“這樣罷,我們五兄弟在此暫休息一會兒,老同們先回家作好準備,你們船頭到村,我們船尾也跟著到!闭f著,五兄弟便席地而坐,顯得疲憊不堪模樣。三今老同想想似乎也有道理,終不能每次都讓五兄弟也操勞幫忙張羅飯菜。于是便先回村了。當三今的五個老同酒菜擺上桌時,左等右盼不見五兄弟到來,便一起出村相迎,卻不見了五兄弟蹤影,但見他們席地而坐的地方變成了五個土山坡。
老同親密似糍粑,人有情來地有意。自那以后,三今屯所屬界址范圍內(nèi)的土質(zhì)(包括五子山)變成了“下雨行路踩糍粑,晴天變硬扎破鞋!比袢瞬⒉灰浴奥冯y行”而煩惱,反而還以此為榮呢!因為,人有情地更有情。
五子山不但土地肥沃,地下還埋藏著豐富的優(yōu)質(zhì)煤礦等資源,尚待開發(fā)。數(shù)千年來,三今人并不以擁有五座“神山”而獨占。直到1970年“農(nóng)業(yè)學(xué)大寨”時, |